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塞和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均会引起心脏瓣膜病变,使瓣膜出现结构毁损、纤维化、粘连、缩短,粘液瘤样变性,缺血性坏死,钙质沉着或者先天发育畸形,从而引起瓣膜病变。
心脏瓣膜主要包括: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三尖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二尖瓣”,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肺动脉瓣”;主动脉与左心室之间的“主动脉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一旦它们发生了病变,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会导致血流不畅或反流,影响到心脏向人体其他器官输送血液和营养成分。
患有瓣膜病后,会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睡觉时不能平躺,需要高枕或半卧位,晚上持续咳嗽不停,并咳白色粘痰,甚至咳血,口干、尿少,食欲不佳,还有肝大腹水,下脚浮肿等。X线胸片检查可显示心影扩大、肺淤血;经超声心动图(即“心脏彩超”)可了解瓣膜病变状况及各心腔的大小。
一般来讲,一旦出现如体力下降不能耐受重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较易感冒或感冒难以较快好转、脚肿、夜间平睡时胸闷等表现时应该考虑积极治疗如外科手术或球囊扩张术。
外科手术是瓣膜病最根本的治疗方式,即“瓣膜置换术”。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两者相比较:机械瓣的寿命非常长,但换瓣后需要严格、终生服用抗凝剂。生物瓣则在术后半年如果没有房颤可不必服用抗凝剂,即使是在服用抗凝药时也较容易控制,对病人的心功能等也较有利。但生物瓣存在老化问题,生物瓣的平均寿命目前约10年。也就是说10年后瓣膜可能因为老化需要再次手术换瓣。手术费用两种差别不太大(但瓣膜本身生物瓣要比机械瓣贵)。所以一般来讲,老年患者不合并房颤者可以考虑换生物瓣,中青年患者经济条件有限的建议换机械瓣。